
探索太空 逐夢航天
作者: ${content.author} 時間:2021-09-13 瀏覽量:4,421“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,還有詩和遠方?!边@句話之所以被很多人喜歡,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愿意做那個“仰望星空的人”。
科學的世界浩如煙海,科學家們有可能終其一生只會發(fā)現(xiàn)我們平常使用一個公式,但是即使就是這樣,他們也是毫無顧忌地奉獻了一生。星空、宇宙、黑洞……那些數(shù)不清的未知世界都被他們一一發(fā)現(xiàn)了。正因為有了像開普勒、牛頓等一大批人仰望星空,才有了如今的航天飛機、火箭衛(wèi)星等航空航天事業(yè),才有了更大的星空夢想!
數(shù)百年前,牛頓從"蘋果落地"受到啟發(fā)發(fā)現(xiàn)了萬有引力,萬有引力定律的為人類認識宇宙提供了的理論基礎(chǔ)。以開普勒定律為基礎(chǔ),牛頓經(jīng)過多年艱苦研究,在他的著作《自然哲學的數(shù)學原理》中,闡述了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,從而解釋了天體運動背后的原因。后來,有人問他是如何發(fā)現(xiàn)萬有引力定律的,他的回答是,“通過不斷地思考?!?/span>
我們不妨來觀看一下這個“萬有引力”展項。當我們按下按鈕,將鋼球提升后自動釋放。球從臺面邊緣沿圓的切線軌道滾出后,沿以臺面中心為一個焦點的橢圓軌跡滾動。由于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,小球滾動軌跡不斷縮小,滾動速度越來越快,但始終為橢圓軌道,最后落入漏斗中心的洞中。滾動的鋼球模擬行星或地球衛(wèi)星,漏斗形的臺面表面是個雙曲線的旋轉(zhuǎn)面,它利用鋼球的重力勢能模擬太陽系中的萬有引力勢能,使小球的運動規(guī)律遵循開普勒三定律。
無論物體所受的重力,還是天體的運動軌跡,都需要遵循萬有引力定律。萬有引力是宇宙天體運行的基本規(guī)律,但同時也是阻礙人類邁向太空的“絆腳石”。因為要想飛得更高就需要克服萬有引力的影響?;鸺陌l(fā)明實現(xiàn)了人類的夢想,人類擺脫了地心引力開始進入近地軌道。
最近幾十年,中國航天事業(yè)高速發(fā)展,中國人正一步一步奔向太空,下面我們通過幾件展品,一起重溫那些載入中國航天史冊的輝煌成就。
首先,看向我們面前這件大型展項:神舟與天宮。它是由神舟飛船和天宮實驗室大型仿真模型組成。神舟載人飛船,大家已經(jīng)比較熟悉了,這是我國自行研制的用于天地往返運輸人員和物資的載人航天器。目前,我國已經(jīng)發(fā)射12艘神舟飛船。
下面想和大家著重分享的是中國空間站—天宮。天宮,這個中國神話傳說中天帝居住的宮殿,被賦予更多科學與夢想的色彩,再次出現(xiàn)在世人面前,搖身一變成了中國航天的新名片——天宮空間站。這是中國人自主建造的近地載人空間站。有了中國空間站,就意味著中國人在太空有了一個“家”。
這個“家”的基本構(gòu)型有3個艙段,一個核心艙,兩個實驗艙。中國空間站就像是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,算是“豪宅”了。現(xiàn)在,天宮核心艙已經(jīng)就位,中國空間站有了第一塊“積木”,我們期待第二塊、第三塊“積木”的早日到來。
請各位同學排好隊,依此進入到我們的展項內(nèi)參觀神舟飛船和天宮實驗室的內(nèi)部組成、交接對會過程以及體驗航天員在太空的工作、生活等場景。中國神舟系列以及天宮空間站的成功,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(shù),成為中國航天事業(yè)發(fā)展史上的里程。
神舟與天宮是中國完成太空探測的關(guān)鍵一步,但中國并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。2004年,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,并命名為“嫦娥工程”。嫦娥工程分為“無人月球探測”“載人登月”和“建立月球基地”三個階段。
2007年10月24日,中國首顆探月衛(wèi)星“嫦娥一號”成功發(fā)射升空,到2020年11月24日,“嫦娥五號”探測器成功發(fā)射,進入預定軌道,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。中國人的探月工程,為人類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貢獻。
同學們,了解了這么多中國探索月球的信息,那登錄月球又是怎么一種體驗呢?1969年,阿姆斯特朗在數(shù)百萬觀看登月直播的觀眾的注目下,在月球表面進行了2個小時21分鐘的行走。為什么他在月球上要跳著走路?這是因為月球的引力要比地球小很多,月球的質(zhì)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,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。航天員們在月球上會感覺輕飄飄的,看起來就像蹦跳著走路。
那同學們 ,你們想不想親身感受一下在月球行走?看向旁邊這件展項——月球行走。聽一下操作規(guī)則,根據(jù)自身體重,選擇與體重相匹配的蹦極繩,系好安全帶,抓好扶手,從斜坡接力跳下,踩踏地面的腳印路線,使地燈亮起。聽好規(guī)則后,排隊,依次進行體驗。那這件展項利用蹦極繩的方式,抵消參與者5/6的重力,從而體驗在月球上身輕如燕的感覺。
60多年來,中國航天事業(yè)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、從弱到強,得益于科學家們獻身科學、奮力拼搏、堅忍不拔、契而不舍、勤于思考、勇于實踐的精神。偉大的科學家,我們向你致敬。在你們的引領(lǐng)我們將走向更加美好,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!